线粒体置换技术发展现状及技术展望

 2年前     27  

文章目录

线粒体置换技术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双层膜结构的半自主细胞器,是人体细胞中提供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具有自己的遗传物质mtDNA(mitochondrial DNA),全长 16 569bp,编码 13 种与呼吸链复合物有关的蛋白,2种rRNA和22种tRNA,这些 DNA编码的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导致子代发生一系列母系遗传的严重罕见疾病,如线粒体脑病、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脑肌病、视觉/听觉功能障碍、呼吸系统疾病等,目前已发现超过 700 多种的 mtDNA 突变。

线粒体卵母细胞中含量最为丰富的细胞器,卵母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及分布决定了未来胚胎发育的潜能,线粒体拷贝数不足对卵母细胞的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存在不良影响,有较多的文献提示高龄妇女卵母细胞发育潜能低可能是由于卵母细胞中完整的 mtDNA 拷贝数下降,或者 mtDNA转录水平下降所至,线粒体成为评价卵子成熟度、胚胎质量的重要标准。

线粒体置换技术发展现状及技术展望

线粒体置换技术(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的最初应用是通过显微操作将年轻卵子的胞质或一定数量的自体细胞线粒体注入卵子,用以挽救因线粒体原因导致低质量卵子,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未成熟卵子体外培养的成熟率,改善胚胎的质量,该方法已有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的报道。

线粒体置换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阻止携带线粒体突变DNA的母亲将致病性线粒体传递给下一代的子女。主要的置换方式包括原核移植、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移植和极体移植,并需要尽可能降低疾病线粒体的混杂问题。其中原核移植是将受精卵的双原核移植到另外一个去核的受精卵胞质中;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移植是将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即在未受精的卵母细胞阶段完成线粒体置换技术;极体移植则分别是将第一极体移植到去核的未受精供卵或将第二极体移到去除雌原核的受精卵中。

研究表明,三种方法不可避免存在疾病线粒体的残留和混杂,存在疾病 mtDNA 取代健康线粒体 DNA 的风险;纺锤体一染色体复合物移植后的重构卵还存在异常受精率增高等不良现象,因此线粒体置换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除了疾病线粒体混杂引发的安全问题,线粒体置换还存在一个伦理争议,因为该方法导致出生后的婴儿携带了亲生父母和供卵者三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并且其女性子代从供者获得的线粒体 DNA将继续遗传下去。线粒体置换技术尽管存在非常大的伦理争议,去年年初英国批准了这一治疗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也已经在考虑是否允许开展人体临床试验或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舒泽助孕中心:专业供卵试管
版权声明:3bey 发表于 2年前,共 1083 字。
转载请注明:线粒体置换技术发展现状及技术展望 | 舒泽助孕中心

您可能感兴趣的

线粒体置换技术发展现状及技术展望已关闭评论

评论已关闭...
暂无评论...
error: 唵嘛呢叭咪吽